前兩週在路上遇見一位學生,他正好要去參加某場講座,對我來說參加講座是好的,人嘛總是要吸收一些新知,在跟他聊到最近的學習及生活狀態時,他有很多的『遺憾』與『不甘』,因為他覺得在最後的那一刻,他並沒有把心中所想的化成行動,當然這個也間接的影響了最後競賽的結果,我翻出半年前給他的建建議,其實他仍然是在原地踏步,在我的讀書會與課堂上,我多次提醒大家來到這個地方,跟我一起是『互相學習』及『共同研究』,的確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我會比各位稍微懂一些人性的東西,但不代表我是一個xx大師或山頭之類的,來課堂就是單純學習,但千萬不要為了一些世俗的頭銜或稱號而想要跳過基本功,然後無止盡的去證明自己,看著學生的背影,我想他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不過人生就是如此,我只能在陪在旁邊,然後看他經歷該有的過程,這個開頭有點沉重對吧,其實跟我今天要介紹的書也有關係,這一本書我花了一個月才看完,因為那裡面發人省思的東西太多了,我之前有說過我現在的看書種類會分為以下的幾種:
- 商管書
- 休閒書
- 專業書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第三類的專業書,名字叫知識的假象,我用一個例子來做開頭,最近由於要選舉的關係,很多檯面上的人都被拿出來檢驗,其中對於候選人的政策執行也都被拿出來檢視,但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其實都是透過政論節目來了解,而不是透過了解法案本身的內容做開始,由於我們的所知有限,往往很難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就會選跟信任人的人抱持相同的立場(比如說xxx電視新聞台!),但這樣做會產生兩種效果,讓人更加的固執,而且通常都未必是擇善固執:
第一種效果是當我們一群人開始固執己見的時候,會更加覺得自己的理直氣壯,從而忘記自己的某些想法壓根就是缺乏專業上的支持。第二種就是有時候當我們想去接受一個違背既有信念的數據或事實,會因此覺得自己『背叛』了所屬的群體,這種潛在的『背叛感』會限制一個人對客觀資訊的理解與篩選。我想這兩種狀況在我們的身邊非常的常見,甚至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員,我常說世上的事情其實都是一個『相對值』而非『絕對值』,因為每一個人的感覺與理解程度其實都大不相同,所以如果我們都習慣堅持己見的話,很容易就會陷入知識的假象而不自知,如果我們又缺乏溝通技巧與同理心的話,那麼亂象就會伴隨著我們的言語與行為而大量的產生,所以其實所謂的亂象跟我們每一個人都脫離不了關係的,這一本書的確點出了不少我們所沒有注意到的點,值得一看,只不過建議各位每天找精神好一點的時段來看,不然真的很容易入眠,接下來我來分享幾點心得:
一、知識 = 個人的知識 + 集體的知識:
書裡面問了一個問有趣的問題,那就是你懂馬桶的原理是什麼嗎?馬桶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器具,所以一定不會陌生,但這個問題可還真難倒了一群所謂的專家,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做一個重要的提示,那就是我們的知識有很大的一部份不是自己的,因為如果我是被提問的那個人,我定會上網Google,而這個上網找相關資訊的動作,就是在向『集體知識』求助,再經由內化的動作成為『個人知識』。而這個問題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呼應我今天標題的那句話,當我們藉由Google完且也順利的解答了問題,我們會自以為是的以為我們懂這個馬桶運行的原理,但重點在於我們認為這個知識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所以就會以『這個我懂啊』的思維開啟了自大與無知的大門,書中再三的強調我們不可能懂得所有的事情就是這個道理。
二、無知 = 說明某原理 + 接受其落差:
要怎麼了解自己有多無知呢?書中也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我簡稱『拉鏈實驗』,這個運行的原則如下:
- 若從一分至七分自評,你對拉鏈原理的理解有幾分(請受試者自行評分)
- 請說明拉鏈原理為何?盡可能詳細說明每一個步驟(請受試者自行說明)
- 請再一次自我來評分,到底對於原理的了解有多少(再一次的自行評分)
通常第二次的評分會比第一次的評分來的低,作者認為受評者之所以會在第二次給自己較低的評分,原因就在於藉由說明原理的過程,受試者了解自己比他們想像中的無知許多,也就是在這個實驗的過程中,會改變自己對知識的看法,因此各位可以把現在候選人的政策拿出來,用上述的步驟來做實驗,你真的確定你心中所想的還是那麼的正確無誤嗎?無知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但差別就是你接受還是不接受罷了。
三、解方 = 自身的直覺 + 事後的慎思:
那這問題該要如何的面對及處理呢?作者其實運用很多的例子做說明,但容我說一句這裡面的用字及思考脈絡實在是有一點複雜,所以我用我實務工作所會用的方法與各位分享,在危機處理的架構中,有一個是潛在變數的推演,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變數,因為事前的資訊蒐集、事中的處理程序都會因為當事人及環境的變化而會有浮動式的變化,所以對我來說,在處理一個案子的時候,我會先運用直覺來審視案子,直覺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我會先用直覺把案子做一個初步的規劃與執行,再來就是依我所取得的資訊,逐一去核查不清楚的部份。
所以解方其實就是依經驗而產生出來的直覺,然後就是依資料而做出的檢視,簡言之就是直覺加慎思,這個方法伴隨著我渡過許多的難關與絕境,到我手上的案子其實都是己經發酵到一定程度的案子,所以人性使然,也會讓我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方案好解決問題,但急躁的結果就是會讓事情更加的複雜甚至是惡化,很多事情之所會惡化重點就在這裡,想要做處理結果卻不在意處理的過程是否正確,這個大家可以在現在的環境中看到很多的案例,所以作者也提醒我們凡事都要用正向及反向來做推演,這才可以減少犯創得機率,而提升解決問題的正確率。
四、清醒 = 改善四步驟 + 有自知之明:
所以要如何的面對現有的狀況呢?說實在話我在大學一年級之前,都還不知道網路是什麼東西,從奇摩、雅虎到現在的Google,我也算是見證了資訊爆炸的過程,但這其實對我們產生了極重的負擔,因為我們不再確定我們所見所查的資訊是否正確,所以越看越不懂、越看越心慌,所以我們要如何改善這個問題呢?還是以上面說的國家政策為例,作者有提出四個步驟來改善,我在後面加註自己的意見:
- 難度要降低 – 用懶人包代替文字
- 原則要簡單 – 簡明扼要講解原則
- 教育要及時 – 需要時再提供資訊
- 認知要檢視 – 知己所不知才重要
透過四個步驟的執行,我們可以先把資訊的內容做一個管控,因為一般人看到滿山滿谷的文字其實都已經懶掉了,因此如果可以用圖示再加上簡易說明,其實就可以大大的提升理解能力,法律界近期在推的『法律白話文運動』也是類似的原理,接下來則是要時時自我警惕,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無知,這不是要大家自卑,而是要透過檢視的動作來確認我們目前所見所聞是否真的正確,如果我們可以運用這幾個原則的話,自然就不會被牽著走、帶風向甚至是寄生於同溫層團體內用偷懶的方式來換取他人的認同與接納,人生如果只能活一次的話,我選擇要清醒的過!
寫這一篇文章之前我做了不少的準備,光是文字就花了一個多小時,足見這個是困難的挑戰,但我認為這本書所提到的內容,是現在我們所需要的,我們所處的社會是需要一股『清醒』的力量,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我也希望自己的國家可以富強、社會可以平安、人民可以樂業,一個國家的進步與否先不是在於經濟的好或壞,重點『也許』是在於公民的力量是否可以覺醒,所謂的公民力量不止是言論自由、投票權、參政權,對我來說真正的公民力量是要有自我獨立的思考以及資訊透明的建置,這是不受政治形態、意識形態所影響或主導的,我都會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時時要求自己及檢視自己,這一本書會給現在的我們很多的醒思與反醒,很多人會說要改變這個國家,但我的想法比較不同,我認為唯有從改變自己開始,我們才會有機會來推動這個國家及世界,這本書不可多得,還請各位買來看看,非常的值得,祝各位休假愉快。
書藉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457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