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的時候是凌晨十二點十三分,今天晚上我要熬夜看護兒子,這小子今天下午跟我們出們去玩,吃了一碗紅豆薏仁之後,竟然開始在大馬路上吐了起來,而且一吐就是停不下來,我和太太趕緊把他帶去急診裡候診,等了將近兩個小時才輪到我們,這期間他一直重覆吐了睡、醒了吐的動作,我算算應該也有二十次差不多,醫生說有很多種的原因,但重點是先不能喝水及進食,然後要看明天早上的狀況,而且要到待會的兩點之後才可以喝水,所以我怕他半夜會有突發的狀況,所以今天就和兒子約在客廳露營,讓我陪著他到天亮,說不心疼是騙人的,晚餐沒有吃、澡也沒有洗,整個人軟趴趴的躺在地墊上,只希望明天不要有什麼其他的症狀,現在的我其實也很想睡,我希望他睜眼的時候可以看到我,所以只好延遲與客戶的會議,早上上架完文章後再去補眠,正所謂天下父母心還真的是這麼一回事。
急診室其實就跟法院一樣,都同是負面能量爆表的地方,沒有人閒閒沒事會去急診室閒逛才是,正巧現在是夏秋季節交際的時候,所以也很多孩子有感冒的症狀,每一個人都想要趕快看醫生,但無奈人那麼多所以大家只好等,但大人是可以等,可是小孩就可能沒有辦法了,因此急診室的等候區,總是充斥著孩子哭鬧大人不耐煩的聲音,想當然那氛圍也有那麼點的緊繃與不安,但今天有一位在候診的阿嬤,卻用行動教會了我,她用一些小小的行動來將整個等候區的氛圍給扭轉了過來,長輩有時真的是讓人充滿驚訝,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還真是貼切。
急診室將成人與孩童做區隔,所以候診也分成兩個區域,但孩童候診區其實不大,所以椅子只有三張,一旦碰到候診人數過多的時候,那就會發生小孩哭鬧的狀況下生,而昨天晚上就是這樣的狀況,從我一腳踏入候診區時,那個氛圍就有點緊繃,每一組家長的臉上都是寫著焦急與不耐煩,各位可以想想,如果這個時候再發生什麼臨時意外狀況的話,有沒有可能會讓情緒炸鍋?有沒有可能引發醫病衝突?之前我有處理過類似的案例,大多數的原因都跟前面所說的有關,而這個時候那位阿嬤就做了以下的動作:
一、主動示好 – 遞給我衛生紙:
兒子昨天真的蠻嚴重的,才剛掛完號就吐了一地,我的手也被沾到,但在那個當下我覺得對醫院及其他人很不好意思,雖然護士很親切的跟我說沒有關係,並且請清潔阿姨來整理,但我又要拿東西、又要牽兒子,正當我不知怎麼辦的時候,一個親切的聲音把我拉回現實,並且還遞上濕紙巾,這位阿嬤沒有一絲的不耐,而且臉上還掛滿了微笑,光是這個動作就讓我安定不少,然後她還把旁邊孫女坐的位置讓給我,這兩個動作就讓我得以減緩情緒上的焦慮,非常的有效。
二、調動資源 – 推輪椅給患者:
等候的過程中,外面還是會有病患不斷的進來,沒有來過急診室的病患很容易會走錯地方,昨天就發生了類似的狀況,兩邊家屬攙扶著,但又有一點扛不太動,阿嬤看了就主動將角落的輪椅推過去給他們,而且還幫忙他們將病患安置在輪椅上面,這個動作其實不止是幫忙那麼的簡單,因為後來又有類似的狀況發生時,就有另一組人主動去推那個輪椅予以協助,小小的候診區其實可用資源不多,但阿嬤用行動教會了我如何用資源配置來達到協助他人及教育眾人,小小的動作,但卻帶來大大的影響。
三、改變氣氛 – 與孫女玩遊戲:
阿嬤的孫女大約三歲半,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阿嬤一直在跟孫女玩遊戲,最重要的是她們之間一直傳出歡樂及愉悅的氛圍,這在候診區裡面是很不同的,因為有些家長已經在碎念為什麼要那麼久、有些家長則已經是斥責小孩了,通常的人都會選擇靜默來面對這個狀況,反正我只是來看病的,看完就走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阿嬤與孫女的歡笑聲,卻開始吸引一些孩童的注意,有些是停止了哭鬧、有些則是靠過來看他們在玩什麼,孩子一旦停止了哭鬧,家長自然就得以喘息,氛圍便開始有所轉變。
四、拉近距離 – 與家長聊聊天:
看著看著大家就聊了起來,阿嬤以前是護理人員,退休了就在這間醫院做志工,也難怪她會對診間那麼的熟悉,最重要的她會跟家長們分享一些實務上的育兒經驗,而且那些內容並不困難,阿嬤這麼做不但讓家長們的注意力得以移轉,並且也讓大家的距離拉近了不少,最後就是孩子們在玩小遊戲、家長們在互相的聊天,而且不時還傳出歡笑聲,在那個當下急診室已經不再像是急診室了。
急診室其實就像是我們有時的狀態一樣,負面、急迫、情緒、恐懼,當這些狀況發生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反應會是什麼呢?如果是自己一個人也許還好解決,但如果那個當下還有別人的話那又要怎麼辦呢?問題的起源通常都是以『小事情』起步,但我們通常都會選擇沉默以對或旁邊納涼,阿嬤的幾個動作得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候診室的氛圍,其實也間接的幫醫院避開了有可能會發生的風險,這還真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用這個案例來與各位分享,還希望各位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擅用這些機會與資源,與其等事情發生再在那說三道四,不如試著在事發之前做些努力及控管,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改變就從現在
二、理論化為行動
三、擅用現場資源
四、發生就會有效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