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工作的時候,學生及客戶都傳了一則新聞給我看,新聞的內容我在這裡就不多說(這裡不會針對社會案件做公開的說明及解析,因為我們知道的通常跟真相有很遠的距離!),通常針對傳新聞連結給我的人我都會先做一件事,那就是上他們的臉書頁面看看有沒有什麼狀況,因為會把連結給我的人也應該會在第一時間在網路上做公開分享,我會看的是這兩個部份:
- 發文者是怎麼介紹這個連結的?
- 底下留言者的內容說明了什麼?
我昨天看完了以後,發現一個狀況,那就是會有越來越多的實質證據浮現出來,這的確是好事,但…這個內容只佔了所有內容的百分之一不到,其餘的都是謾罵、抱怨、質疑,或有些就直接下結論然後去決定某個行動的結束,在危機處理架構中有一個『事』的階段,之前有寫過介紹的文章,我把連結貼在下面,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這裡面的提到用字精簡來做標題的方法,但那是要讓客戶在最短的時間裡面了解案子的內容及嚴重性,這與新聞的標題是有相似,但效果卻是大大的不同,我想要說的是,有多少的朋友只是看了標題然後就受不了便決定用行動來抵制?有多少的朋友是看了標題之後便開始留言轉貼分享?這些行為並沒有錯,但重點在於我們行動前,對於事實的內容到底知道了多少??今天的主題來與各位分享我在處理案子所會用到的兩個方法,一個是看問題,另一個則是問問題,事實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就顯露出來,所以貿然的表態或行動,在我的行業中是一種危險的行為,我們來看看以下的內容說明:
一、把所有的標題及內容列出來:
網路新聞是非常的即時,但內容往往會過於精簡,所以我的做法就是蒐集網路上所有相關的新聞,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會去買所有的報紙回來,因為標題只是個吸引讀者點閱的方法罷了,內容才是真正的重點,這就呼應我前面所說的,有多少朋友是看了標題然後就倉促的化成行動了?提醒各位一定要學會做這件事,標題只是個引子,不要被牽著走,要學習把所有的內容做一個整理。
二、把所有的資訊標示並做整理:
整理的過程其實不會太困難,而且大部的訊息是重覆性的,但重點是要找出不一致的訊息,比說如報導內容裡面會有專家學者對於事情的認定,這一定是因人而異的,請把這些不同意見的資訊做標示出來,然後做一個整理清單出來,在你眼前的資訊跟事實其實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所以該是時候用這份整理清單去做下一個動作,這個動作在我這一行統稱為確認。
三、就整理好的資訊做查詢清單:
我在整理清單上面的資訊欄位一定會有一格空白欄,那個欄位我稱之為查詢對象欄位,因為針對資訊只會有單位或個人可以解答這其中的意義,請不要那麼天真的打去事發單位確認狀況,因為你一定會遇到電話打不通、說辭很一致甚至是被掛電話的情形,把事發單位放到最後,也就是下一階段再來處理,現在是要靠查詢對象來給我們相關資訊的說明,所以對象欄位一旦整理完成,我的查詢清單也就因此而產生,我真心建議各位要在這裡花上一些時間,因為在這個階段找到的資訊會比網路上的分享文章或新聞報導的內容多上很多,更重要的是這些資訊也會同步讓你對案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就詢問內容來比對對方說法:
確認完畢後,我想事發的單位一定也做了初步的危機處理的動作,網路發聲明、QA問答、懶人包、記者會等等,這個時候就是把我們所得的資訊來跟他們的說明做一個明確的比較,這裡面一定會有內容上的不一致,所以這個階段就可以親致電給事發單位或是將你的資訊留言在他們的粉絲頁等待回應,通常有危機處理意識的單位或承辦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個人覺得是12小時以內)回覆,這個時候就更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還原出真相,而你的這份整理資料也就是最完整的內容,寫到這裡,你想想會有人比你更全面了解這個案子嗎?
不輕易在網路上留言、不輕易打電話去譙人是我在處理案子所會採取的方法,原因不是我修養好,只是我不想被帶風向或打草驚蛇,各位在行動以前真的要想想你做選擇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只是被標題帶著走而沒有確切的佐證,那不就是未審先判了嗎?凡事學習用真相來看事情,光是上面的這四個動作就會讓各位有不同的想法與做法了,學生與客戶都會問我怎麼看?而我的回覆則是:『你們知道了多少及你們又驗證了多少』,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標題只是引子
二、別立刻下結論
三、行動前先整理
四、整理完再比對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