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的這個時候,已經是中午的時間了,今天早上狀況有點多,所以就優先順序上面我先把要緊的事情先都處理到一個地步才寫文,讓各位等待還真的不好意思,今天的主題其實跟我早上處理的這個問題有關係,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朋友,而朋友有的時候會介紹他們的朋友給我們認識,讓我試問各位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朋友所介紹的朋友是不是就真正是你的朋友呢?短短的一句話有那麼多個朋友,而這些朋友用字的定義對我來說是不同的,所以在各位思考我前面的這個問題時,我先把我的定義寫出來:
- 自己的朋友 = 就是朋友
- 朋友的朋友 = 只是認識
今天早上就是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朋友D介紹的B跑去找我的另個朋友C,然後說他認識我所以想要談一些商業上的合作,重點是我根本事先完全的不知情,C在跟B談完後,發覺有一點不對,於是才發私訊給我確認一些細節與內容,重點是D與C完全不認識,所以整起事件還真的讓我非常的驚訝,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針對這類的狀況,我立馬做了以下的處理,其實對應標題,我就是那個『第三方』,建議各位在外面走跳的時候,沒事千萬不要跳過第三方,因為沒有人喜歡被繞過去的感覺,我不是要從中得到什麼好處,我的重點在於商業上面的合作,取決於彼此的互信,而互信是需要時間的培養與歷煉的,總不能因為你說認識我然後就可以單刀直入提合作吧?這萬一發生什麼變數的話,請問是誰要出面善後呢,我的處理方式以下幾點:
一、告知C即刻暫停合作:
商業合業最重要的不是產品本身,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會是互信,人脈對我來說其實是不夠緊實的,所以我會花時間去經營『人緣』,透過時間來彼此互動及合作,才會慢慢產生信任感與默契度,我與我每一個客戶其實都是這麼做的,先說這麼做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要花時間,人心隔肚皮,所以人性是看不到及摸不著的,也因為如此,短時間所建立起來的人脈通常都會有比較大的變數,我想各位應該都有過類似的體驗或觀察,所以在這個案例中我所能做的就是立馬先請朋友先暫停所有的合作,等我們了解所有的內容再說。
二、詢問B事情所有內容:
再來就是詢問B相關的內容,我不會質問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價值觀本來就不盡相同,處理類似的案件時,我都會保持訊息的透明與『即時』,因為C一旦先暫停的話,B就會有所察覺,與其等他來問我,不如我先主動通知及詢問他合作的動機及相關的細節,一是幫朋友看一下這產品是否有問題、二是讓B知道我的用意是在於察明狀況,而非打槍質問,我不會主動的告讓他我的感覺是什麼,因為對我來說,他還不算是我的朋友,充其是只是我認識的一個人罷了,在沒有了解他的人格狀況時,我是斷不會用直接的方式與其互動,這一點很重要,不要輕易的得罪一個人,因為那個代價通常都會很高,在這個案例中,還有我兩位朋友牽涉其中,萬一出亂子的話,那就會非常的麻煩。
三、通知D我要做的處理:
B是朋友D介紹認識的,為免後續會有什麼爭議,我也會同步通知D有這種狀況的發生,我接下來會有什麼做法也會一倂跟D說,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是人話一分鬼話九分,太多的情緒作崇的狀況之下,常常傳達出來的內容是讓人聽不進去的,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狀況,我也會讓D清楚我的做法,避免B會傳話或散佈不實的消息,對於朋友的介紹我都是持正面的態度,所以我不會抱怨朋友識人不清,因為識人這門工功夫本來就沒有那麼容易學的,所以與其抱怨不如自己處理好,友誼才可以長存。
四、B該用什麼樣的方式:
其實從頭到尾B只少做了兩件事,這兩件事都是跟知會有關係,所謂的知會意思就是事先詢問的意思,在這個案例中其實也只有四個人,建議他應該從最熟悉的人開始詢問,以熟悉度來做分析的話,其實依序就是D,再來才是我,詢問完之後應該適合的做法就是請我去詢問C,這個做法一是讓所有人都清楚B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二是讓我在說明的時候加大說服的力道,這一來一往其實差異是非常顯著的,也許各位會覺得很簡單,但放眼看看我們所處的環境,其實還真的常發生類似的事情不是嗎?
吃果子要拜樹頭
飲水要思考來源
這兩句話其實不止是提別人不要忘本,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處理每一件事情都要清楚來源的重要,人與人的界線其實沒有那麼的好抓,一旦被跨過的時候那所產生的破壞力道將會非常的明顯,寫這篇文章重點就是要提醒各位一件事,無論是人脈或人緣,都不能忘記第三方的重要性,否則最的受害者將會是你自己,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人脈連結速度快
二、人緣累積時間久
三、記住源頭重要性
四、界線經過不跨過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
工作上會遇到新進人員,可惜他們常常都不懂,「多做一步」的奧妙。
我們在新人訓的時候會邀請一些「職場前輩」擔任老師授課,而未來這些新人回到自己工作場合,也有可能邀請這些前輩當審查或評審委員或授課老師。比較好的情況是,新人自己邀約這些講座,然後說自己曾經上過他的課;比較不好的情況是,新人說他是認識我,是經由我這邊推薦的,但其實我一無所知,往往是老師來向我詢問我才知道。
我只遇過兩位新進人員在與講座接洽前曾經先來詢問過我如何與某某老師聯繫(即使他們也知道老師的聯繫方式),所以如果是很為難或不好辦的任務,讓我去跟老師打招呼說明以及新人自己去找老師說明,老師答應的機率差很多;另外在我不知情的狀況下老師來向我打聽,我也會對新人這樣作事的方式覺得很粗糙而無法多為他說什麼,就如同文章最後結語「讓我在說明的時候加大說服的力道,這一來一往其實差異是非常顯著的。」「人脈」跟「人緣」差很多呀!
有些時候讀者會跟我反應寫的文章比較深,但我的想法是這個網站是永遠會在的,所以未來的方式等到文章多的時候,我會再做分類上的處理,我的想法是來建立個危機處理的資料庫,讓每一位來看的朋友都可以各取所需,所以唯有體驗過的人才會有那個感覺,所以未來的做法依然是維持這種發文的品質與頻率,期許建立一個可以留給大家看的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