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發生了一件事,我在帶兒去學校的時候,在路邊下計程車時,車門遭到後面騎士的追撞,只差那麼一點點兒子就被撞到,那個時候還好司機大哥與對方騎士都還算理性,再加上沒有什麼大礙,整個事情就算是圓滿落幕,但那個當下我在想,如果今天開車的是我,我要一邊安撫兒子然後一邊和對方溝通,萬一擦槍走火的話,請問這要怎麼處理呢?家中長輩對我每天帶孩子坐計程車這件事總是有很多的意見,他們總認為這是一種浪費錢的事情,所以這中間出了不少的意見,意見如下:
- 換間距離近一點學校。
- 搭公車去。
- 搭捷運去。
這些建議無外乎目的是要省錢,但每一個提議都會有副作用,第一個提案其實會有以下的副作用:
- 孩子適應有困難。
- 學費反而會增加。
- 孩子可以更晚起。
用這一個例子來跟各位做開頭,其實是要提醒各位,問題每一個人都會有,但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不要埋頭就是想要用行動來處理,因為貿然行動的下場其實就是增加問題,甚至是提油救火,讓事情更加的不可收拾,但為什麼大部份的人會是這個樣子呢?其實跟以下的幾個原因有關係:
一、因為行動力會讓你被看見:
這幾天有好幾則社會新聞,其實都跟行動力有關係,只不過結果都不如預期,在看這類的新聞時,我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是有人叫你們出來講清楚喔?』,這其實是一個迷思,好像時間如果拖太久,社會大眾就會起疑,但這種心態其實都會讓事情更加的複雜,因為所謂問題的解決,是只要把在案子中的當事人與關係人處理好即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昭告天下。記住行動力的確會讓你被看見,但我可沒說那個被看見是好還是不好喔!只是貿然行動的結果,通常都是不好的。
二、因為先做的人講話變大聲:
因為先做了,所以我就有話語權?這個觀念其實在一般的公司裡面也非常的普遍,好像先做事比做對事來的重要,因為我先做了所以我很盡責、因為我先做了所以公司不可以怪我?如果你現在還是這種觀念的話,建議你今天跟公司請假,待在家裡把我的這篇文章看個100遍,記得先做的結果一定是要做對,否則先做就是先死,你可以不相信我寫的,但請你同步先找一下工作,省得臨時被處理掉的時候,再來找我哭訴。
三、因為成功的機率會比較高:
我小時候有看過一部動作片,片中的主角李連杰在跟一位日本武術高手決鬥的時候,日本武術高手問李連杰一個問題:『年輕人你告訴我最好的防守是什麼?』,李連杰回答:『最好的防守是攻擊,與其防守不如出期不意的攻擊!』,當他們打完時,日本武術高手比了一個手勢,他告訴李連杰:『年輕人你錯了,世上最好的攻擊不是武術,而是手槍!』。
這段對話其實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他讓我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先出手不代表成功率就會高,所有的問題處理一定要經過『縱觀全局 – 人、事、時、地、物』的階段,也就是要先把基本的資料與內容蒐集起來,這蒐集起的資料勢必要依『優先順序』及『解決問題』讓行動得以實現,就像消防員入場救火也是一樣,沒有依照S.O.P而貿然進入火場的話,那只會增加更多傷亡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問題,我們都要先學會計算,然後才可以付諸行動。
四、因為失敗總比放棄來的好:
行動失敗可以被接受?
沒有行動就會是放棄?
這也是一種非常怪異的觀念,我不是說放棄是一件好事,但有時候的放棄會是一種策略及方法,因為會計算的人如果計算出做與不做的損失,那麼不做當然會是一種策略上的選擇。當然把頭埋入沙坑逃避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但行動派的人通常會把不做為當成一種原罪,所謂的放棄如我前面所說的,其實仍有程度與意義上的不同,所以大家還是要謹慎的選擇才是。還好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放下你的英雄情節,別把解決問題當成單刀赴會那麼的壯烈,很多人的行動通常只跟『腦袋充血』有關,以為只要不放棄,快速行動然後失敗並不可恥?的確這是不可恥啦,但你可以問問你的主管或老闆,他們應該也不會認為你可恥,但他們絕對會認為你很『可惡』及『可怕』,可惡的是你造成更多的損失,可怕的是你從來都不聽勸。
解決問題一定要經過計算的過程,解決問題不是只有時間上的因素需要考量,如果沒有主客觀上的條件時,不處理其實才會是一個明智的做法,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你不是雷神索爾。
二、你也不是鋼鐵人。
三、英雄不會是烈士。
四、狗熊通常是笨蛋。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