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接到客戶的一通電話,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公司的下屬在開會時其實有提出跟我一樣的解決辦法,由於時間己經過了好幾天,我在最後實在是忍不住就問了客戶這個問題,只見客戶冷冷的說:『因為在那個當下,他根本沒有給任何人台階下,所以我就否決了這個提議。』我常講老闆也是人,所以這種反應其實是可以被預期的,但老闆同時也是任性的,只要他不爽的話,情願承受損失也不願承認錯誤,這正是此案例的最佳寫照。
事後我還是去了客戶公司一趟,因為能提出跟我類似解決策略的人實在是不多,我想去跟這位員工聊聊,正好他們在開部門的會議,於是我就在會客室內等候,但由於會客室與會議室只隔一道牆,所以只要聲音稍微大一點,其實是都可以聽到開會的內容,聽著聽著,我終於知道這位員工的問題在什麼地方了,對話的內容大約是這樣: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是A部門造成的,所以我建議應該要打電話給客戶問清楚狀況,並就調查的內容給予實質上的懲處,因為這種事情己發生太多次了,對於公司其實是有實質性的影響。
這句話有沒有語病?各位有沒有看出一些問題呢?我把上面的這句話重新標註一下,看看有沒有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是A部門造成的,所以我建議應該要打電話給客戶問清楚狀況,並就調查的內容給予實質上的懲處,因為這種事情己發生太多次了,對於公司其實是有實質性的影響 ——–我們來看看這三個標註有什麼問題?
一、『我覺得』 – 你確定看到的都是事實嗎?
開會少用我覺得這三個字,因為問題在一開始發生的時候,其實很多的細節是還沒有被確認的,所以用個人的感覺來做開頭,其實就很容易會擦火走火,就算你講的是正確的,但別忘了在這個時間點,人性是最敏感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怕背黑鍋,你那主觀性的用語會立馬拉起人性中的警報,無論後面你說的再精彩,其實他們都不會再聽了。
二、『並就調查內容給予實質上的懲處』 – 你確定這句話該是你說的嗎?
懲處其實要看的是公司規定,所以懲處通常會是誰來做的?以我的認知應該是管理部或人資部門,但發生問題其實是跟業務部有關,所以會議室裡面都是業務部的同仁,如果是這樣,有最終主權的人應該是老闆或是業務部的主管,我常說角色扮演很重要,你的位階如果不到位的話,其實說出不合適宜的話,那是會壞事的,特別還牽涉到懲處,前面的人心己經開始緊張了,現在又談到懲處這兩個字,這只會激化每一個人心中的情緒罷了,別忘了老闆也是人,他也開始會有情緒上的反應了。
三、『因為這種事情己發生太多次了』 – 那這是誰造成的呢?
問題如果重覆發生很多次,那就代表公司的管理或流程設計上有問題,但一個部門的問題通常跟主管與老闆是脫離不了關係的,因此這句話根本就是打他們的臉,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為那位員工捏了一把冷汗,得罪人其實是在所難免,但一次就同時得罪主管及老闆,你覺得這個機率有多高啊?所以會議其實就在一片靜陌中就結束了,當然建議並沒有被採納,問題也沒有被解決。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說剛剛這句話,來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A部門目前的績效仍是非常的優秀,我們每一個人都犯過錯誤,所以建議先找出成因及處理方式,不知道各位同仁覺得是否可行?
這一句話包含了三個要素:
- 稱讚:提及A部門目前的表現仍然是第一。
- 分享:犯錯其實是我們共同的經驗不是嗎?
- 提問:問問大家的意見增加討論的可能性。
稱讚的用意在於降低當事人或部門的戒心、分享的用意在於用共同的經驗做開頭、提問的用意在於增加討論的可能性,這三個步驟其實是我慣用的方式,特別是跟不熟悉的客戶或對象,別忘了公司或部門所發生的問題,不會只是跟單一部門或個人有關係,身為團體的一份子,我們也是應該要集思廣益,想出解決的辦法才對,所以任何的建議前提就是不要惹火別人,但光是這一點大部份的人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我們的人性裡面,總是會有一種藉由糾正他人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感,各位要小心不要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藉由這個例子來跟各位分享我對建議的想法及做法,建議的用意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增加問題,所以如果對方不接受而且有情緒上的反擊時,其實該檢討的會是提問建議的你喔,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沒有人喜歡被糾正。
二、沒有人會馬上承認。
三、建議的目的要深思。
四、沒人採網那就是屁。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