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其實反映的就是人心的依歸,所以人心只要浮動,那麼各種的事件自然就會多出很多,所以我常提醒各位關於環境的改變,其實你我都有責任,但所謂的改變不是用『講』的,我昨天在課堂上還在跟學生說我過去如何的愛刷存在感,直到出了事情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愚蠢,現在做的這個工作讓我必須遠離舞臺與鎂光燈,待在暗黑的角落,看著遠方的舞臺燈光,才發現此時此刻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改變要靠我們的意願與行動,我們的確可以引用很多的言論來佐證我們的立場,但各位是否想過,到底我們是要對方理解我們的論點重要?還是我們只是想要攻擊重要?我說過這裡不會討論任何的時事,因為網站是一個公開的空間,這裡歡迎各種不同的意見來討論與互動,因為如果只有一方的意見,那麼一言堂並不符合民主國的價值觀,所以我們是否要換個方式來與他人互動,這是一個值得你我深思的問題。
今天要講的主題也是學生上週問我的事情,到底什麼叫對事不對人?他一直深感困擾,因為他只要在臉書上寫一篇文章,就會不斷的引來筆戰與論戰,自然的就會有不理性的朋友在底下留過於偏激的留言,所以來找我討論這個問題,我也去他的臉書頁面看了不少文章,我發現他的問題有以下三點:
- 有一個要被評論的特定人
- 有一個要被評論的特定事
- 哪裡不好永遠比哪裡好多
我舉一個例子給學生看,他文章形式大略是這麼寫的:
小明今天在班上上課的時候偷看漫畫,而且在中午的時候偷吃同學的雞腿,他的行為脫序且不當,但老師從來都沒有要管理,其實正確的做法是要由校方通知家長並且通知相關的主管機關單位介入協助處理,不然小明以後長大前,他的行為只會更脫序…。
短短的幾句話,把校方、老師、家長、小明都罵了個遍,這也難怪他的文章引發了不少的論點與批評,但我提醒學生,關於人性,只喜歡公開被表揚,沒有人喜歡公開被批評或研究的,所以別打著正確的旗幟然後把當事人千刀萬剮,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還間接的製造問題,更慘的還會惹禍上身,所以在各位下次想要評論某件事的時候,應該試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寫文的目的是什麼:
每一個行為的背後一定會有動機兩個字,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動機,說直白一點就是你到底點名某人某事的用意,是要以正視聽?還是要刷存在感?我講的非常直接,如果有得罪各位讀者非常的抱歉,不過這是一定要清楚及明白的,否則你的行為一定會引起不同意見的反擊,也許各位還沒有什麼感覺,那我們進行下一個的動作。
二、把名字改成自己的:
把你文章中的人名改成你的名字,然後唸一遍,看看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每做一件事都要學習做到『感同身受』,這也是我跟客戶提案所會用到的技巧,你如果只是想表達個人的定見,甚至是達到個人的目的,那對方勢必會受損,我說過每一件事都會有效果與後果,所以學生的文章達到了『500個讚』的效果,但也同時產生了『346則負面留言』的後果,所以如果把文章的當事人換成你自己,看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我們繼續下一步。
三、拿給身邊的人看看:
所謂身邊的人就是同溫層的人,看看他們的反應會是什麼,當然拿給他們看之前不要說這文章是你寫的,人性都是護短的,所以大多數的意見都會說這文章是子虛烏有,而且是不實的控指,你要思考的點在於,為什麼他們未經查證就說這篇是假的?為什麼只是改個名字他們就會立場有所變化?說穿了人性是盲從且不理性的居多,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反應是如此,那麼你要批評的特定人難道他們的反應不會是如此嗎?
四、問問看他們的意見:
這個時候再問問他們的意見,他們覺得文章要怎麼寫會比較好呢?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理性討論』啦、『事實查證』啦,好笑的是如果名字改成敵對方的話,那麼這些字眼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我讓學生徹底經歷這四個階段之後,他終於知道他哪裡有了問題,因為立場沒有絕對正確這件事,很多時候那只是我們單純的喜好罷了,所以意見到底要怎麼的陳述與表達,各位應該有一個想法了吧!
傾聽他人的聲音是我每天的工作,所以接受不同的意見對我來說就跟呼吸空氣一樣的自然,行為永遠都要自己負責,別把主控權交給別人來界定,亂與不亂那都是心境上的變化,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修心是一個最大的前提,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公開討論是風險
二、點名別人很不智
三、個人喜好不重要
四、傾聽溝通才重要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