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天氣又開始變冷了,氣溫一次掉了五度以上,各位在外面工作一定要注意保暖,真心希望週邊的人都可以平安順利,賺錢與否其實是其次,身體健康與家庭和樂那才是重點喔,最近我發現自己有一個狀況,那就是我可以透過訊息及文字的內容來推演提問方的心態為何,當然不可能事事精準,但事實大致上卻不會離我的預測太遠,常提醒學生及客戶,來問我問題只要『如實以告』我便會有辦法給予建議或提出相關的疑問,但如果他們不這麼做的話,小弟也只能愛莫能助了,學習很多知識是一件很棒的事,但在使用前請先記得內化,否則你的運用到最後只會淪為『賣弄』,不但沒有加分,反而會讓你被扣分,有問題就老實講,我自會相助,別用太多的形容詞,用的愈多那只代表你的內心那個慌就更多了,與各位共勉之啊。
最近在處理幾個個案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很多的聲明,發聲明是一件好事(因為我有在教,呵呵!),但發聲明之前有幾件事情一定要先弄清楚,否則情願不要寫也不要發,因為聲明是寫給社會大眾看的,特別是這事件如果涉及到公司的產品、信譽、品牌等等,那就不可以輕易的發出去,因為這是一個資訊極度透明的世代,大至企業小至個人,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檢視,所以你若弄錯的話,後果將會非常的嚴重,今天的主題是寫給那些出問題的公司看看,也是寫給我的客戶看,因為這篇文章也是他們要求我寫的,所以各位也可以順便學習及復習我之前在文章裡面所帶過的概念與方法。
發聲明之前其實有幾件事情一定要注意:
- 事情的原貌是什麼?
- 距今發生多久時間?
- 聲明的類型哪一種?
- 聲明的沙推有哪些?
如果弄不清楚然後就把聲明發出去的話,那就會發生『被打臉』的狀況,但打臉其實還是有等級的區別,一種是被別人打臉,另一種則是被自己打臉,這兩者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這差別在哪呢?我們來看看以下的主題分析:
一、別人所扮演的角色會影響資料的公正性:
提供資料的別人會有很多種角色,比如說競爭對手、離職員工、酸民、正義魔人…等等,我剛說過這是一個資訊透明的世代,所以無論是誰提供資料,提供資料的那一方都也會受到檢視,如果操作不慎的話,很容易就會被肉搜或是被公審,所以萬一今天我們發出的聲明被別人所提供的資料打臉的話,其實那問題還不大,因為一定會有網友把提供料資料的人做檢驗及審視,所以這個時候不用急著出來解釋,因為提供方的角色足以影響資料內容的公正性及可信度。
二、別人看到我們所沒看到的那都很好解釋:
接下來如果資料內容被證明無誤的話,其實我們只要道歉即可,因為那就代表我們的資料與外部資料有所差異,最多就是未善盡調查之責而已,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用一種反駁及爭論的態度來做回應,只要道歉並且承諾下次會改善即可,因為出錯是可以被接受的,虛心受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再提醒一次爭論的嚴重性,因為在這個當下,我們的目標是渡過這個風頭,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引發更多的爭議,請切記!
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代表資料提供正確性:
但如果今天我們是提供資料並做聲明的那一方,事情就沒有那麼的簡單了,還記得上面說的提供聲明前的注意事項嗎?這四個是基本的條件,所以如果沒有符合上面四個條件的話那就拜託不要出聲明,因為那都會產生很大的破壞力,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提供資料的己方不會故意去做傷害自己的事情,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提供資料的己方是『故意欺瞞』及『刻意掩蓋』,照理來說因為跟自己有關,所以發聲明前,己方一定會善盡調查之責才是,怎麼可能會被自己的資料打臉呢?常人就會立馬聯想到說謊這兩個字,而這個就會徹底的激怒社會大眾並引發後續的效應。
四、自己未善盡調查的責任根本無從做說明:
這個事件發生之後,通常的做法就是道歉並做說明,但這都已經非常的慢了,所以有些企業就會採取否認到底甚至是興訟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但殊不知這個效應已經是延燒至自家的產品或品牌,老實說一旦公信力被質疑,再多的補救措施也是於事無補,各位可以打開報紙(經讀者來信提醒,現代人已經很少在看報紙了,大都是在看網路的新聞!),就可以看到不少的案例,而那最後只能靠時間及優惠來拉攏社會大眾及死忠客戶的心,但對我來說,那都已經太慢太慢了!
隱而不發是個學問,但大多數的人以為發聲明是一種最佳的反擊方式,所謂的反擊代表的是我們已有確切的證據及相關準備,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要花時間去查清楚事實與內容才是,如果想都沒想就出面駁斥或反擊,到最後那個反噬的力道將會讓我們難以承受,這是我的實務經驗,還請各位帶回家好好的消化一下,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最後做個小總結:
一、動作快不代表準
二、動作慢不代表拖
三、事前做充足準備
四、事後不用擦屁股
我是Hans,我們明天見!